日本一道本日韩,国语精品免费自产拍在线观看,久久激情无遮挡免费视频,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當(dāng)前位置>> 文化

            河北棗強移民探源

            作者:解汝祥 來源: 2020-03-17 22:21:47

            摘要:在山東省中、北部流傳著河北棗強移民傳說,而相關(guān)資料查無實據(jù),一直困擾著研究古代移民歷史的愛好者。筆者認(rèn)為“河北棗強”移民發(fā)生地不在河北省棗強縣,而是發(fā)生在“黃河北的棗強”這個地方。通過查閱有關(guān)史籍和調(diào)查走訪,“河北棗強”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村。

            關(guān)鍵詞:河北棗強、移民

            一、河北棗強移民傳說流傳范圍。

            在山東省濟南、淄博、濰坊等地,有很多人自稱其祖先是河北省棗強縣移民,且遷徙時間集中于明初洪武至永樂年間。在今天的章丘、壽光、博興、惠民等縣市該傳說尤為突出。據(jù)說當(dāng)時有多達三十五萬人從河北棗強移民到山東中、北部。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章丘市的棗強移民村落占村落總數(shù)的36.5%,壽光市的棗強移民村落占村落總數(shù)的16%,博興縣棗強移民村落占61.5%,惠民縣占到了84%,其他地區(qū)也有大量分布。在清末民初編篡的大量鄉(xiāng)土志中也有一些來自河北棗強的移民記載。如《長山縣鄉(xiāng)土志·氏族》收錄的九個大姓中,有王氏、李氏等七個姓來自棗強,其中五個姓氏遷于洪武二年,一個姓氏遷于洪武四年,一姓遷于永樂四年。另一個大戶劉姓,于洪武二年遷于棗強附近的寧津。只有徐氏來自江蘇昆山,但時間也是洪武二年。《章丘縣鄉(xiāng)土志》的記載在清末該縣的七個大姓中,有五個宣稱來自棗強。五個大姓中,焦氏、胡氏、高氏稱遷徙于“明初”,謝姓聲稱遷于洪武二年,只有張氏稱遷徙于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我們對《廣饒姓氏考》(2008年版)一書的移民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廣饒縣553個村莊社區(qū),203個姓氏,其中從棗強縣移民的涉及271個村,90個姓氏。又其中有17個村莊的某姓氏由山西或河南經(jīng)棗強縣中轉(zhuǎn)后分發(fā)到廣饒縣;其余的254個村則記載從棗強遷出。那么,如此眾多的棗強移民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是否真的遷于明朝初年和河北省棗強縣呢?

            二、河北省棗強縣是移民發(fā)源地可能性排除。

            從正史和地方志記載資料分析。《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關(guān)于移民的建議:“古者狹鄉(xiāng)之民,遷于寬鄉(xiāng),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恒業(yè)。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亦?!敝煸安杉{了劉九皋的建議并作出決定:“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p>

            1、據(jù)《明史》和《明實錄》等記載,明初移民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止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歷時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前三次移民是為了建設(shè)中都鳳陽,所有移民全部安置到鳳陽。而真正意義的移民開始于洪武二十一年。洪武年間徙民九次,建文年間徙民一次,永樂年間徙民八次。永樂年間移民全部到北平及附近地區(qū),不多贅述。洪武年間移民到河北及山東的有關(guān)信息摘錄如下。

            (1)公元1388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

                《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澤、潞民無業(yè)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農(nóng)具,復(fù)三年?!?/p>

                (2)公元1389年?!睹魈鎸嶄洝肪硪痪湃d:“(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3)公元1392年。《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愿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wèi)輝、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p>

            《明史》卷七十七載:“其移徙者,明初,當(dāng)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往耕臨濠,給牛、種、車、糧,以資遣之,三年不征其稅。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萬五千八百余戶,散處諸府衛(wèi),籍為軍者給衣糧,民給田。又以沙漠遺民三萬兩千八百余戶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開地千三百四十三頃。復(fù)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戶部郎中劉九皋言:古狹鄉(xiāng)之民,聽遷之寬鄉(xiāng),欲地?zé)o遺利,人無失業(yè)也。太祖采其議,遷山西澤、潞民于河北。眾屢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于京師,充倉腳夫。太祖時徙民最多,其間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處之。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鮮矣?!?/p>

            從以上移民記錄分析:明朝初年,所有移民信息幾乎都有詳細記載。冀州一帶是移民遷入地區(qū)之一,而不是移民遷出地區(qū)。最早的移民記錄是洪武三年遷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這是在朱元璋統(tǒng)治的大后方進行的。而許多認(rèn)同棗強移民的記載年代是洪武二年和洪武四年,是不符合實際的。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正是徐達掛帥北伐期間,明朝廷統(tǒng)治尚未穩(wěn)定,無法實施大規(guī)模移民。而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移民598戶尚有記載,卻沒有棗強移民35萬相關(guān)記載,可見洪武年間棗強縣對外移民是不存在的。

            與大槐樹移民、小云南移民到十九世紀(jì)才引起人們普遍關(guān)注不同,棗強移民在明代已經(jīng)被人提及。如明嘉靖年間的戶部員外郎李開先曾經(jīng)指出:“章人由棗強徙居者,十常八九”。但是,我們查閱《明太宗實錄》發(fā)現(xiàn),在官方記載中,移民的流向恰恰與之相反。永樂元年十二月,刑部尚書郭資等奏報:“真定棗強縣民初復(fù)業(yè),加以蝗災(zāi),流殍者眾。今天寒,祈遣人核實,以施賑濟。”朱棣認(rèn)為當(dāng)?shù)亍懊窭绱耍瑵绠?dāng)救焚拯溺,少緩即無及”,于是下令馬上遣官賑濟。朱棣的迅速反應(yīng)間接證明當(dāng)?shù)卮_實破損嚴(yán)重,亟需休養(yǎng)生息?!睹魈趯嶄洝酚涊d:“(永樂七年)六月庚午,山東安丘縣民邢義等言:本邑人稠地隘,無以自給,愿于冀州棗強占藉為民。從之。曾命戶部徙青州諸郡民之無業(yè)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戶?!边@些記載證明明初的移民是從山東青州等郡徙民到冀州棗強縣??梢?,李開先所指的“棗強”移民,要么是錯誤的,要么是另一個“棗強”,而不是河北省的棗強縣。

            明嘉靖版《棗強縣志》和康熙版《棗強縣志》也沒有棗強縣對外移民的記載。

            2、從戶籍資料分析。據(jù)《元史·地理志》記載:棗強在元代屬于中等縣。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朝廷規(guī)定:“六千戶者為上縣,二千戶以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苯Y(jié)合真定路其他各縣人口規(guī)模多為“下”縣判斷,元代棗強的戶數(shù)應(yīng)該僅僅超過二千戶?!墩娑ǜ尽份d:棗強縣人口資料如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冊1352戶,7731口;永樂十年(1412年),在冊1953戶,9847人??梢?,無論是在元代還是明初,棗強縣人口皆不及萬人,若其對外移民則沒有人口來源支撐。

            3、再從明朝的戶籍管理制度分析。明朝初年為了加強戶籍管理和恢復(f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時方便賦稅征收,朝廷禁止民戶遷徙。《明史》載:“太祖藉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藉上戶部,貼給之民。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薄胺蔡討?,明初督令還本藉復(fù)業(yè),賜復(fù)一年。老弱不能歸及不愿歸者,令在所著藉,授田輸賦。正統(tǒng)時,造逃戶周知冊,核其丁糧。凡流民,英宗令勘藉,編甲互保,屬在所里長管轄之。設(shè)扶民佐貳官。歸本者,勞徠安輯,給牛、種、口糧。又從河南、山西巡撫于謙言,免流民復(fù)業(yè)者稅?!庇州d:“凡附藉者,正統(tǒng)時,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屬,離本藉千里者許收附,不及千里者發(fā)還。景泰中,令民藉者收附,軍、匠、灶役冒民藉者發(fā)還。”可以看出,明朝景泰年間之前戶籍管理相當(dāng)嚴(yán)格,所有逃難戶和流民即使在居住地有了戶籍,原籍在千里之內(nèi)的除限制條件以外的全部發(fā)還原籍。傳說的棗強移民地區(qū)距離棗強縣不過幾百里,若有流民或難民必被遣返。因此棗強縣不存在難民遷徙到山東省北部。

            4、移民經(jīng)棗強縣中轉(zhuǎn)可能性排除。明朝初年山西移民經(jīng)由河北棗強中轉(zhuǎn)山東北部,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棗強縣位于山西洪洞縣的東北方向,同時位于山東省的西北方向,三地形如三角,棗強縣位于三角形之頂,假使真有山西洪洞縣移民遷徙,移民只會直接前往目的地,不會繞道西北數(shù)百里,再折往山東。況且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大槐樹移民發(fā)生在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江蘇省邳州市。河南省移民到山東北部更是無稽之談。

            從以上史料記載分析,河北省棗強縣移民到山東省中北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河北棗強”移民發(fā)生地必定另有源頭。

            三、論證河北棗強移民發(fā)源地,必須明確兩個概念:“河北”和“棗強”。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河北”和河北省。行省制度開始于元朝,發(fā)展于明清。元朝時期朝廷設(shè)置中書省總領(lǐng)全國政務(wù),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shè)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而河北、山西、山東和內(nèi)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ㄖ醒霗C構(gòu))直接管理。而明朝開國以后沿用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直到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元朝之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又設(shè)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合稱都、布、按三司。除京師、南京為明朝都城外,計有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永樂十九年遷都順天府改為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在遷都北平后稱南直隸。此即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元明兩朝不存在河北省,明朝洪武九年以前也沒有山西省。之前所謂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不是現(xiàn)代意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同理,山東、山西指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和太行山脈以西地區(qū),有別于現(xiàn)代的山東省和山西省。因此,河北棗強移民的“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而不是河北省。其次,要明確“棗強”的概念?!皸棌姟笨赡苁青l(xiāng)、村、渡口名稱,可能是特定地名,也可能是“棗墻”,不能特指“棗強縣”。

            四、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村是河北棗強移民發(fā)源地論證。

            江蘇省邳州市位于江蘇省北部,屬于徐州市轄縣級市,2019年邳州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37位,人口196萬,為江蘇省人口第二大縣。邳州北部有三處國家級古人類文化遺址,分別是四戶鎮(zhèn)的“大墩子文化遺址”以及戴莊鎮(zhèn)的“劉林文化遺址”和“梁王城文化遺址”。邳州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聚居區(qū),是江蘇文明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少昊文明典型代表區(qū)。邳州西北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接壤,北與臨沂市蘭陵縣連接,東北與臨沂市郯城縣為鄰。邳州古稱下邳、邳國,等等。邳州是江蘇的“北大門”,也是山東的“南大門”?!捌涞乇笨佚R魯,南蔽江淮,西走梁宋,東俯朐海。魏晉以來為重鎮(zhèn),蓋水陸之要沖,南北之襟喉?!壁菸髦苤帘彼纹陂g歷史變遷不多贅述。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后,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邳州屬山東西路,1221-1223年為山東行省所在地。元朝屬山東西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為南京中書省邳州直隸州,洪武四年(1371年)改中都邳州直隸州。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南京淮安府邳州。邳州境內(nèi)北部有東西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邳州各地海拔多數(shù)在21-25米,地勢低洼平坦。邳州境內(nèi)河網(wǎng)密布,屬于黃淮水系。沂水、泇水、汶水、武水、大運河、故黃河(泗水)、古黃河穿境而過,河湖縱橫交錯,水網(wǎng)密集。山東省西南有微山湖,南為中運河,向東流經(jīng)臺兒莊進入邳州境,東去匯入駱馬湖。邳州古稱“洪水走廊”。

            良璧,古稱羊陂,又稱良陂,位于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現(xiàn)屬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zhèn),民國之前屬邳州偃武鄉(xiāng)?!短茣さ乩碇尽酚涊d的“十三陂遺址”指的就是良璧。今村周圍仍有十三個土墩(陂),其下均為古墓群。村內(nèi)有大量的歷代遺址、遺物,如古唐槐(樹齡約1400年)、唐貞觀五年興建的興化院遺址和漢代石羊等等,有6000年以上文明史。古代良璧是聞名百里的大鎮(zhèn),解放后曾經(jīng)被稱為“小上?!薄!囤葜尽酚涊d:“梁王城北數(shù)十里為良璧,元時興化院在焉。碑所稱棟宇膠葛,樓觀櫛比。殆明以前一巨鎮(zhèn)。舊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歲人常巨萬。比年以來,戶口彫攰,為狐兔所窟宅……?!笨梢姡鞔郧傲艰凳莻€大鎮(zhèn),人口萬人計。良璧是邳州市平原地帶海拔最高村之一,平均海拔在29-31米。良璧村北古黃河兩岸古代有天然形成的棗樹墻,當(dāng)?shù)卮迕穹Q之為“棗墻”,也稱“棗強”,至今留有遺跡。

            論證邳州是河北棗強移民發(fā)源地,不得不提黃河“奪淮入?!?。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出海口。根據(jù)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shù)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后,淮河流域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和山東西南地區(qū)成了黃河洪水經(jīng)常泛濫的地區(qū)。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也給黃泛區(qū)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災(zāi)難?!稌?jīng)·禹貢》載:“九河既道。”說的是遠古時候古黃河下游分九支入海。到齊桓公元年(前685年),“九河”已“塞其八流”。而曾經(jīng)的黃河九河形成的水系仍然遍布下游地區(qū),邳州就是典型的黃泛區(qū)。古邳州城南是泗水,1194年黃河改道之后,泗水又稱為黃河。良璧村北的黃河也是古代黃河分支之一。黃河雖然“九河塞其八流”,但黃河不時的改道造成的災(zāi)害屢見于史籍中。

            正因為黃河改道造成的災(zāi)害,才導(dǎo)致了深受洪水之害的先民大量逃離家園。通過史籍分析,“河北棗強”移民時間段是公元1194年至1213年,人員來自于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邳州。具體分析如下。

            1、黃河決口史料記載?!端问贰じ咦诩o(jì)》載:“建炎二年(1128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軍?!薄段逍兄尽份d:“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決陽武,注梁山泊,復(fù)分為二。一合北清河入海,一合南清河入淮。”“自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終金之世,率皆分支,南下徐、邳。迄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始改趨陳穎(古地名,在河南?。?jīng)徐、邳凡百六十一年?!苯Y(jié)合黃河“奪淮入海”的歷史可以看出,1128年北宋名將杜沖決黃河水阻止金國軍隊造成的災(zāi)害只是暫時的,對下游造成的影響不是很大。而造成災(zāi)難性后果的黃河水患始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這是河北棗強移民(實為難民,以下姑且稱為移民)逃離邳州的起始時間點。

            2、相關(guān)年代人口史料分析?!跺居钣洝份d:北宋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邳州(北宋稱淮陽軍,含下邳、宿遷二縣)有民76887戶,154130口?!督鹗贰肪戆耸惠d:“皇統(tǒng)二年(1142年),時邳州土賊嘯聚,幾二十萬,蒲里特軍三千,分為數(shù)隊急功之,賊潰去?!睆?142年邳州農(nóng)民起義軍規(guī)模和被鎮(zhèn)壓分析,當(dāng)年的起義軍沒有組織性,也缺乏戰(zhàn)斗力,必然是邳州當(dāng)?shù)刎毧噢r(nóng)民。起義軍人數(shù)接近20萬,加之沒有參與起義的老、弱、病、殘、婦、幼、兵、商、士和地主階層,邳州(含下邳、蘭陵、宿遷三縣)在1142年人口約50萬人,12萬戶。推測理由:;一是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邳州的管轄范圍增加了蘭陵縣。而蘭陵縣在北宋崇寧年間是望縣,戶2萬余,超過4萬口。因此北宋崇寧年間邳州(包含蘭陵縣)的人口基數(shù)應(yīng)該是約10萬戶,20萬人。二是四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長,邳州人口超過50萬。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邳州原住民約80萬人,超過13萬戶?!督鹗贰份d:“貞祐初(1213年)邳州戶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二?!必懙v初年(1213)年的戶籍統(tǒng)計資料顯示只有27232戶,戶數(shù)比金明昌五年(1194年)減少約10萬余戶,減少約60萬人。據(jù)邳州志記載: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決戰(zhàn)于邳州泇口鎮(zhèn)之后,到貞祐初年(1213年)七十余年,邳州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除了黃河水災(zāi),并沒有發(fā)生其他自然災(zāi)害,可見邳州人口減少的原因只能是黃河水患。因此,黃河改道邳州造成的難民逃離時間段為1194年-1213年,所謂的“河北棗強”移民最確切的年代應(yīng)該是公元1195年至1200年。

            3、邳州是河北棗強移民來源地分析?!囤葜尽酚涊d,黃河決口之后,邳州是“洪水走廊”,邳州大部積水丈余,即平地積水三米多深。黃河之水從山東微山湖方向而來,在邳州北部古黃河、中部漕河、南部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匯入駱馬湖,之后向南流往淮河入海。西邊是洪水,東邊也是洪水,南邊還是洪水。每當(dāng)水災(zāi)來臨,西、南、東三個方向皆是洪水,人們只能選擇向北逃難,然后渡過北清河(現(xiàn)黃河),逃往地勢高亢的山東省中北部。難民選擇逃往山東中北部另一個原因是山東是當(dāng)時最富裕的地方,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長三角地區(qū)?!督鹗贰肪硪话偈咻d:“雖然,陛下必欲去歸德,莫如權(quán)幸山東。山東富庶甲天下,臣略有其地,東連沂、海,西接徐、邳,南扼盱、楚,北控淄、齊?!笨梢?,水災(zāi)期間,山東南部深受其害,只有逃往山東中部北部才是最佳選擇。除了黃河水患,邳州水患還來自沂蒙山區(qū)。每當(dāng)汛期,沂蒙山區(qū)南部的雨水通過沂河、西泇河、東泇河等河流泄入邳州境內(nèi)。歷史上來自泇河的水災(zāi)最近的一次是1957年初秋,邳州大部分平原被山東客水淹沒,邳州幾十萬人被轉(zhuǎn)移到附近的山上,良璧只有街道附近沒有被水淹沒,其他皆處澤海之中。

            良璧村北為古黃河分支,一直被當(dāng)?shù)卮迕穹Q為“黃河”。河上有橋名“登龍橋”,又稱“石橋”。1855年黃河改道之后,古黃河慢慢消失,該河道被改造成良田,現(xiàn)在只有遺跡“石橋窩”。邳州地方志記載可以佐證該河道的存在?!囤葜尽份d:“貞祐三年(1215年)紅襖賊數(shù)萬破邳州崗子崮,得船數(shù)百艘,將夸河為亂”。地方志記載:1215年紅襖軍六萬余人在良璧(石蘭社)、崗子崮(在良璧東北方向三公里)和楚墩(在良璧正東三公里)一線與金軍交戰(zhàn),大敗金軍,繳獲戰(zhàn)船七百余艘,操練水兵,準(zhǔn)備攻打邳州城區(qū)的金軍??梢?215年時良璧古黃河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古黃河南岸有建于唐貞觀五年(631年)的興化院,當(dāng)?shù)卮迕穹Q“興化寺”或“大寺”,有庫房36間,奉銅像26尊。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重修興化院碑記現(xiàn)存邳州博物館。北岸有建于北宋早期的天齊廟,天齊廟東有子孫堂、領(lǐng)官廟和貞姑奶奶廟,構(gòu)成“天齊廟群”。當(dāng)?shù)卮迕袢吮M皆知:“先有河南興化寺,后有河北大天齊?!彼妇褪桥d化院和天齊廟建造的先后順序。良璧古黃河北岸千百年來有一道野生酸棗樹形成的天然屏障,被稱為“棗墻”。上世紀(jì)六十年代被砍伐時其長度千余米,棗樹直徑約十厘米。《邳志補·物產(chǎn)》載:“酸棗,樹小實酸……一名橪,《說文》:橪,酸小棗,叢生。邳多生于斷岸荒蕪,其仁入藥。”酸棗樹是叢生植物,其樹干和枝條上長滿一寸多長的硬刺,只要長成很難逾越,形成天然屏障,正如一堵墻壁。而其生命力特別頑強,無論是刀砍和火燒,來年依然會茁壯成長,所以良璧人也把這段“棗墻”稱之為“棗強”。邳州及其附近很多地方的名字里有“棗”字。比如:山東省棗莊市,距離邳州市岔河鎮(zhèn)不過五十公里;岔河鎮(zhèn)明清以前有古村落“棗林莊”,是良璧出村渡口,距離良璧僅二公里;良璧村西有古地名“洪棗林”,現(xiàn)稱“洪林”;戴莊鎮(zhèn)有“棗莊營”,距離良璧不過二十公里。如此多古村莊有“棗”字,充分說明邳州古代棗樹眾多。

            古代良璧是重要交通要道。《邳州志》記載:“(偃武鄉(xiāng))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濤溝二河;石蘭社在城北少西?!?953年石埠社劃為山東省蘭陵縣管轄,現(xiàn)屬蘭陵縣南橋鎮(zhèn)。另有記載,石蘭社只有一個村:良璧。石埠在良璧北偏東方向,距離約十六公里,其西北方向三公里處西泇河上有老鴣巷橋。通過調(diào)查走訪當(dāng)?shù)乩夏耆?,該段河道?dāng)?shù)厝艘卜Q之為老鴣巷河。老鴣巷橋又稱老鸛巷橋,原名中濟橋,是邳州跨越西泇河的唯一橋梁。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明代大橋毀于上世紀(jì)四十年代末期,現(xiàn)老鴣巷橋位于原橋址北約500米,為郯夏公路的重要橋梁之一。古代出邳州進入蘭陵的西北通道就是從良璧去往老鴣巷橋,然后北上山東各地。邳州最北的四戶鎮(zhèn)古稱為“四湖”,其臨近的鄒莊鎮(zhèn)境內(nèi)的250省道汛期時經(jīng)常被洪水淹沒。黃河“奪淮入?!逼陂g,每當(dāng)洪水來臨,沂河與西泇河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多數(shù)被水所淹,難民北上必然途經(jīng)地勢高亢的良璧。良璧有兩處善堂安頓難民:北門善堂(建筑面積640平方米)建于北宋初年;西門善堂(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建于北宋中期。一個村同時建有兩處善堂在邳州是唯一的,充分說明良璧在古代交通重要性。可見,黃河在1194年改道邳州,邳州的先民們家園被洪水摧毀,莊稼失收,田地被河水侵占,人們不得不北上逃離故土。而逃離的路徑就是從邳州各地沿官道北上,途經(jīng)良璧村的登龍橋跨過古黃河。而黃河水急浪大,只有黃河北岸的“棗樹墻”為難民指明了道路,防止人們跌落河中,這段棗樹墻成了渡河難民的“救命墻”?!昂颖睏棌姟鄙盍粼陔y民及其后裔記憶中。章丘縣的張氏族譜記載其始祖遷徙于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才是最真實可信的,與黃河改道難民北上年代相吻合。

            良璧附近金、元時期消失的古村落可以佐證黃河改道造成邳州先民的遷出。臺前莊,位于良璧興化院東北二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40畝;小臺子,位于良璧興化院東一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25畝;譚王莊,位于天齊廟西,始建年代不詳,面積30畝;無難莊,位于良璧東三公里,始建于隋初期,面積50畝;皇甫村,位于興化院西,始建于唐初期,面積70畝。這些古村落位于良璧古黃河兩岸,海拔高度相對較低,消失于金元時期,邳州其他地區(qū)受到的水害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公元1194-1213年,邳州的先民因黃河水災(zāi)逃難山東中部和北部,逃離時經(jīng)過良璧村古黃河北岸的“棗強”,逃難人口數(shù)十萬。

            幾乎所有棗強移民后裔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明洪武二年和四年的直隸州。邳州在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期間是直隸州,而冀州是在朱棣遷都北平(1421年)之后才升為直隸州,兩地時間差五十余年。因而移民后裔所謂的始祖來自“直隸州”只可能是邳州,而不會是冀州。黃河改道年代正是金國統(tǒng)治末期,政局動蕩,宋、金、元戰(zhàn)爭不斷、“紅襖軍”農(nóng)民起義等戰(zhàn)爭此起彼伏;加之終元之世,元朝廷注重征討四方、政局不穩(wěn),加之黃河水患、“紅巾軍”起義、元明戰(zhàn)爭等等,曾經(jīng)的難民一直沒有得到戶籍。直至明朝建立,百廢待興,朝廷實行戶籍登記制度,之前的難民才會取得合法戶籍,有關(guān)地區(qū)才會有始祖于洪武初年遷入的傳說。結(jié)合部分移民是大槐樹移民經(jīng)過棗強中轉(zhuǎn)之說,而良璧是“偃武大槐樹”移民發(fā)源地,恰恰印證了棗強移民來自邳州。

            “大槐樹”是良璧村內(nèi)數(shù)棵唐代槐樹;“棗林莊”是良璧出村渡口;“老鴣巷”是良璧附近泇河上的一座橋,也曾經(jīng)是西泇河的地方名稱。正如“偃武鄉(xiāng)大槐樹移民”、“山東棗林莊移民”、“老鴣巷移民”一樣,“河北棗強”不過是良璧古黃河北岸的棗樹林,這些特定名稱不過是移民遷徙路途上的關(guān)鍵記憶節(jié)點。之后的數(shù)百年來,不同地區(qū)的移民后裔關(guān)于移民遷徙路線記憶的側(cè)重點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遷徙名稱。這些移民來源地都在江蘇省邳州市及其附近地區(qū)。前者是1214年后紅襖軍農(nóng)民戰(zhàn)爭造成山東和蘇北難民南下,是難民后裔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表述;而“河北棗強”移民實質(zhì)是黃河水患造成的邳州災(zāi)民北遷?!昂颖睏棌姟币泼裨缬谇罢呒s十五年,不排除同一時期逃難到北方各地的難民有的也自稱是“偃武大槐樹移民”。歷史上途經(jīng)良璧村的大型移民有兩次:第一次是1200年前后的黃河改道造成的難民北上,難民遷徙方向是由南向北,包括“河北棗強移民”和“偃武大槐樹移民”,難民主要來源于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邳州,人數(shù)約60萬;第二次是1214年到1219年的紅襖軍與金國的戰(zhàn)爭造成的難民南遷,包括“偃武大槐樹移民”、“老鴣巷移民”和“山東棗林莊移民”,難民來源于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移民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人數(shù)百萬之眾。各類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災(zāi)難摧殘著飽經(jīng)磨難的先民們,曾經(jīng)見證難民艱辛的“大槐樹”、“棗林莊”、“老鴣巷”和“棗強”依然存在于邳州大地上。


            參考文獻:[1]《宋史》

            [2]《金史》

            [3]《元史》

                      [4]《明史》

                      [5]《明實錄》

                      [6]《邳州志》

                      [7]《棗強縣志》

                  [8]《真定府志》


            編輯:王勇 責(zé)編: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