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區(qū)榴園鎮(zhèn)朱村89歲的張玉芝老人珍藏著一個黃銅的號嘴,經常拿出來擦拭。老人說,這是他當年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使用過的,每次看到它,耳邊總會響起嘹亮的軍號聲,總會想起那些和他一起打過仗的戰(zhàn)友們。
張玉芝1934年出生于榴園鎮(zhèn)朱村,原名張玉智,兒時因為家里窮,與父母一起從老家逃荒到了古邵鎮(zhèn)劉汪村居住。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玉芝和眾多的年輕人一樣,積極報名參軍,準備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并于1953年初從劉汪村入伍。當年村里就他一人驗上兵?!爱敃r我們披紅戴花,嶧縣縣長還為我牽著馬,老百姓吹著喇叭號子送行,感到非常光榮。”談起入伍時的情景,張玉芝老人依然記憶猶新,并頗為激動。坐上火車,張玉芝和戰(zhàn)友們到了黑龍江,被編進六三四團二營七連任戰(zhàn)士,經過兩個多月的訓練,他們跨過鴨綠江,開始入朝作戰(zhàn)。
因為個子小,機智靈活,張玉芝先是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六十八軍二〇二師六〇五團一營部擔任通信兵,后來又到了六〇五團高射機槍連任通信兵。沒多久,在跟著團政委擔任警衛(wèi)員期間,被臨時任命為司號員?!澳鞘窃?953年的朝鮮夏季反擊作戰(zhàn)期間,也就是著名的金城戰(zhàn)役的最后一次戰(zhàn)斗轎巖山戰(zhàn)斗時期,因為陣地上沒有水喝,首長派我背著方形汽油桶改裝的水桶下山背水?!睆堄裰フf,陣地距離河邊有好幾里路,他躲避敵人的轟炸和槍擊,終于將水背到了陣地。首長看他背得吃力,就派身邊四川籍王姓司號員前去迎接,結果司號員被敵人呼嘯而來的炮彈擊中,英勇犧牲。首長遂臨陣任命張玉芝接過王姓司號員的軍號,成為了一名司號員。
7月27日停戰(zhàn)后,張玉芝被派到了師部學習吹號,號譜等對于不識字的他來說難度可想而知。但張玉芝努力克服困難,積極摸索吹號竅門,沒多久就掌握了沖鋒、集合、防空等多種“號語”及吹號技巧。在擔任司號員期間,張玉芝的身上除了帶著一個軍號外,還帶著單管、雙管的信號槍,每天跟在團政委身邊,隨時聽從首長的指揮,利用軍號和信號槍“發(fā)號施令”。張玉芝老人拿出一本紅色封皮上印著和平鴿的《戰(zhàn)地生活》日記本,記者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各種號譜。他說:“俗話說‘司號員鼓鼓嘴,千軍萬馬跑斷腿?!纱丝梢娝咎枂T的作用有多大。戰(zhàn)斗中每次沖鋒司號員都得跑在最前面,站在最高處吹號,因此也非常危險?!睆堄裰フf,因為自己軍號吹得好,后來他還曾做過軍號老師,教過三批共20多名司號員,至今許多號譜都還記得。說話間,張玉芝老人哼唱起了號譜,雖然聲音不大,但節(jié)奏明快,鏗鏘有力。
從朝鮮回國后,張玉芝先后在青島守備區(qū)守二團一營部任司號員,在〇四三九部隊二大隊隊部任電話員,1957年退伍?;氐絼⑼舸搴笤鴧⒓恿艘良液?、運河的開挖工作,兩年多后棗莊煤礦招工,干了四年多時間的采煤工。再后來支持農業(yè)建設,他回到了老家朱村務農,并曾參加娘娘墳、賈泉、龍泉莊等水庫的開挖,負責吹號指揮。多年前家里的承包山上栽了三百多棵石榴樹,張玉芝老人還自己摸索學會了剪枝、嫁接等技術。作為村里在黨年齡最長的老黨員,張玉芝按時交納黨費,認真學習黨的精神,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為村子的發(fā)展出謀劃策。(記者 孔浩 通訊員 姬開富)